随着支付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的确立,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悄然兴起——支付市场的机会正在向更深层次的下沉市场转移。近期,《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支付牌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再有固定的有效期限,这意味着支付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和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支付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支付机构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而新兴的聚合支付技术服务机构则在备案制度的推动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显示,通过聚合支付技术服务备案的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600家,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些新兴的备案公司往往具备较强的平台能力和服务企业的经验,包括财务公司、SaaS软件提供商以及科技服务企业等。其中不乏持有支付牌照的关联公司,他们通过备案制度,不仅提前布局市场,也在争夺所谓的“发码权”。
尽管备案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支付牌照,但它确实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一种市场认可和安全性保证。在实际的业务开展中,像微信、支付宝这样的支付巨头对备案有着强制性要求,这无疑提升了备案的价值。
与此同时,传统的支付机构正在失去对一线市场的话语权。相反,收单外包机构因其直接服务于商户,更能抓住市场的脉动。从移动支付的快速增长背景下聚合支付的兴起,到后续的一系列市场机遇,如公众号自动关注、电子发票、扫码点餐等,收单外包机构展现出了极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这些机构不仅在市场机遇面前表现出色,而且在运营模式上也展现出灵活性和创新性。他们的分润机制和激励机制,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传统商业模式相似,但却能够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快速扩张。
以某成立于2014年的收单外包机构为例,其服务商户数已超过600万,年交易额超过6000亿,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万亿级别。这样的市场规模,即使是很多持牌支付机构也难以企及。
总的来说,支付市场的变革正在推动着行业的发展重心向下沉市场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支付机构需要适应新的监管环境,而新兴的收单外包机构则有机会抓住更多的市场机遇,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对于整个支付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